雜技,是包括各種體能和技巧的表演藝術,《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》稱它是"一種有悠久歷史的專門藝術,包括跳、身體技巧和平衡動作,較晚時又使用長桿,獨輪自行車、球、桶、繃床及吊架等器械"。 中國雜技是歷史悠久的傳統表演藝術之一。 中國雜技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萌芽。秦統一中國后,吸收各國角抵的優點,形成了一種娛樂性的雜技節目——角抵戲。
漢代,角抵戲的內容更充實,品種更豐富,技藝更高超。到東漢時,則形成了一種以雜技藝術為中心,匯集各種表演藝術于一堂的新品種——“百戲”體系。 南北朝時期,各族藝術交流頻繁,使這一時期的雜技呈現出兼收并蓄,多姿多彩的特點,不僅民間基礎豐厚,而且各朝宮廷表演也異彩紛呈。
唐代時,一些節目得到了驚人的發展,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超技藝。其中“載竿”之藝極高,馬術節目也有很大發展,馴獸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。 自宋代起,雜技藝術開始從宮廷走向民間,創造了名目繁多的新節目。瓦舍、勾欄的興起使藝人有了易合易散的賣藝場所,此外,宋代還有了專業的雜技班和培養新人的“科班”。
宋代以后,雜技的社會地位江河日下。元朝建立后,雜技淪落為走江湖、耍把戲的江湖藝術。清代藝人則多以家庭親屬為基礎“撂地”演出,或靠趕會流動演出,以維持生計。至近年代,雜技更被貶為不登大雅之堂的“下九流” 。
解放后,雜技藝術獲得新生。雜技藝術從簡單的技巧表演發展到有樂隊、舞蹈、燈光等配合的綜合藝術表演。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,當代中國雜技已經成為深受全世界人民喜愛的藝術奇葩。 中國的雜技藝術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,是中華民族珍貴的優秀文化遺產。
中國的雜技之鄉有多個,像山東的聊城、江蘇的鹽城、河南的周口、濮陽、湖北的天門、安徽的廣德、天津的武清、河北的滄州吳橋、肅寧、霸州等。但是 ,就歷史悠久、群眾基礎雄厚和在海內外的影響而言,最著名的要數滄州吳橋了。據滄州吳橋縣志記載,在滄州吳橋,每逢佳節“掌燈三日,放煙火,演雜技,士女喧闐,官不禁夜”。
中國雜技的意義是多方面的,其中根本兩點:一是中國雜技藝術具有的悠久傳統和豐厚的歷史積累,為其提供了創新的基礎;二是中國雜技有它鮮明而獨特的藝術風格,使其卓立于世界雜技之林。而當今的雜技馬戲表演形式更趨于多樣化、國際化,在目前國內馬戲熱的情況下,北京金群藝馬戲團在節目、舞美、燈光各方面更注重質量本身。打造星級的馬戲意識觀念,讓觀眾來到這里感受到不一樣的音樂享受、不一樣的視覺體驗、不一樣的震撼效果,讓您品味雜技的精髓,感受力量與靈魂的交融,體會意境品味驚險驚奇。
專業客服為您解疑答惑